做不可替代的健康產品和服務
讓天下人更加健康幸福
中藥黃連民間小故事
相傳,很久以前,石柱縣黃水壩老山上的一個村子里,住著一個姓陶的醫生。他妻生下二男二女。有一年遇天災,妻子和兩個兒子相繼病死,因家境貧寒,無力撫養,三女兒也送給了別人家,只留下小女,父女相依為命。陶醫生雇請了一名叫黃連的幫工,替他栽花種草藥。黃連心地善良,勤勞憨厚。
沒過多久,黃水壩一帶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種相似的疾病,患者多屬高熱煩燥、胸悶嘔吐、泄瀉痢疾、腫痛,漸漸地一個個身強力壯的人都失去了勞動能力。懂事的陶家幺女,算是個幸運兒,她沒染上這種怪病,還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務。
有一年春天,陶幺女踏青外出,在山坡上,她忽然發現一種野草的葉邊沿具有針刺狀鋸齒,長有很多聚傘花序,有黃色的、綠色的,也有黃綠色的,好看極了,順手拔起這些野草,乍看草根節形似蓮珠,或似雞爪,或似彎曲的過橋桿,她興奮地帶回家種在園子里。
黃連每次給花草上肥澆水,也沒忘記給那野草一份。天長日久,野草越發長得茂盛,蔥綠滴翠。
次年夏天,陶醫生外出治病,十多天沒回家,其間,陶幺女也臥病在床,厭食不飲,一天天瘦下去,只剩得皮包骨頭了。陶醫生的幾位同鄉好友煞費苦心想盡辦法,也沒治好陶幺女的病。
黃連心想,陶姑娘在園子里種下開黃綠色小花的野草,怎么不可以用來試一試?于是他就將那野草連根拔起,洗干凈,連根須葉一起下鍋,煮了一會兒功夫,他揭開鍋蓋一看,鍋中的野草和湯全都煮成黃色的了。
這時黃連拿起湯勺舀了一碗,正想給幺女送去,突然想到,萬一有毒,豈不是害了陶姑娘?不如自己先嘗一下,只要自己沒被毒死,就讓陶姑娘喝這湯。他隨即一飲而盡,只是覺得味道好苦。

隔了兩個時辰,黃連見自己還活著,手腳都動得,話說得,耳聽得,眼見得,方信這野草無毒,這才端一碗讓陶幺女服下,說來也怪,陶幺女喝下這野草湯,病竟然就好了,她對黃連說∶“這是一味好藥,就是太苦了。”此時,已暗戀陶幺女許久的黃連聽后黯然神傷地說∶我苦等一個人兒,卻沒等到,也許和我的命一樣苦吧!
據查黃連始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,列為上品?!侗静菥V目》中記載∶其根連珠而色黃,故名黃連。自古以來即認為四川為主產地,分布于四川、貴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陜西南部。生海拔500-2000米間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陰處。有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之功效。其味入口極苦,有俗語云“啞巴吃黃連,有苦說不出”,即道出了其中滋味。

黃連多集聚成簇,常彎曲,形如雞爪,單枝根莖長3~6cm,直徑 0.3~0.8cm。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,粗糙,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、須根及須根殘基,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桿,習稱“過橋”。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,頂端常留有殘余的莖或葉柄。質硬,斷面不整齊,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,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,呈放射狀排列,髓部有的中空。氣微 ,味極苦。黃連喜冷涼、濕潤、蔭蔽,忌高溫、干旱,需要溫度低、空氣濕度大的自然環境。不能經受強烈的陽光,喜弱光,因此需要遮蔭。(文/源網絡)
我們福瑞堂制藥生產的一清顆粒就是以黃連為基礎,輔以大黃、黃芩等天然中藥材配方,有清熱解毒、化淤止血等功效,主要適用于上火、口赤口瘡、咽喉牙齦腫痛、大便秘結、咽炎、扁桃體炎、牙齦炎等癥狀。